水污染治理行业产业链前端为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工艺设计、设备集成和工程施工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河北区区长刘志强对此颇有感触,有的建筑企业为追求速度和效益不注意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扬尘问题,一查就改,一走就乱,这是治理大气中的最大难题。地处西部的陕西也明确,今年要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天然气消费总量。
另一不容忽视的难点在于,城镇化加快带来的扬尘等污染物爆发式增长,正在使一些地方的治霾形势愈发复杂。福建将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天津市人大代表王敬威说。2015年12月,环保部对华北22个城市(区)环保督政结果显示,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一些城市比较普遍,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结构问题已成为华北地区环保的瓶颈。产业及能源结构转型困难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在已经召开两会的30个省区市中,所有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内容。
阶段性目标艰难完成像高烧从43摄氏度降到41摄氏度国务院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控制划定红线:到2017年上述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霾之痛折射出产业转型之困。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12月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灰霾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
根据目前的研判情况,针对此次本次严重污染天气的特征与影响、此次应急应对工作的特点与产生的效果、经验与启示等相关问题,环境保护部组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十几家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组成专家组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专家组通过对京津冀核心区域2+4城市预案实施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认为此次京津冀地区应对这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有几个明显特点。同时,对辽宁、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也发出预警通知。根据督查抽样数据初步估算,各地应急减排量将达到30%左右。
这次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做出了充足的提前量,像北京市提前24小时红色预警,对延缓重污染的速度和强度都有明显的效果。环境保护部应急办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孟凡介绍说。环境保护部成立了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司局和监测总站、环科院、卫星中心等技术支持单位参加,特别是集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依据多年监测建立起来区域的排放清单,通过模型模拟,可以看到北京市从19日7时红色预警开始,到22日0时,PM2.5下降比例约在20%~25%之间。区域的联防联控,有针对性的控制污染源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污染从18号开始,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8号只有保定达到重度污染,两个城市达到严重,而20号以后,有48个城市达到了重度污染以上的水平。三是形成了联防联动的工作局面。从来源成因分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主要贡献源是燃煤,特别是原煤散烧,20日~21日二次转化过程逐渐加剧,加重了PM2.5的污染。与此同时,进入采暖期后,华北地区燃煤污染排放明显升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原煤散烧较为普遍,再加上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区域性污染负荷仍然很大。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说。据专家分析,本次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较本月前两次更广,重污染相关城市先后启动预警响应,各地根据预案要求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李国刚介绍说。北京、邯郸、廊坊、邢台、新集、德州、衡水等7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天津市将于23日0时升级为红色预警,河北省区域橙色预警,聊城、濮阳等13个城市橙色预警,济宁、焦作、运城等18个城市黄色预警,秦皇岛、太原等5个城市蓝色预警。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11月份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风速平均约1.9米/秒,较常年同期偏低5%;空气相对湿度有较大增加,较常年同期高21%;混合层高度偏低,最低在200米左右,远远低于正常1000~1500米的高度,使得大气扩散条件变差提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河北各城市提前2天发布预警、启动响应,北京、天津提前1天。环境保护部应急办负责人介绍说。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总结近几次重污染天气的应对经验,进一步完善了部内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基本形成了责任分工更加明确、运转更加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数值模拟评估结果,此次北京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对污染物的减排量约30%左右,周边省份综合应急措施对污染物的减排量约25%左右。这些情况导致北京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频次和天数明显增多。
环境保护部成立了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司局和监测总站、环科院、卫星中心等技术支持单位参加,特别是集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目前的研判情况,针对此次本次严重污染天气的特征与影响、此次应急应对工作的特点与产生的效果、经验与启示等相关问题,环境保护部组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十几家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组成专家组共同进行研究分析。
同时,对辽宁、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也发出预警通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李国刚介绍说。专家组通过对京津冀核心区域2+4城市预案实施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认为此次京津冀地区应对这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有几个明显特点。
河北保定自12月4日起一直保持严于红色预警的应急减排措施,北京、廊坊采取红色预警响应措施,天津、唐山、沧州采取黄色预警响应措施(天津将于23日0时升级为红色预警)。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12月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灰霾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11月份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风速平均约1.9米/秒,较常年同期偏低5%;空气相对湿度有较大增加,较常年同期高21%;混合层高度偏低,最低在200米左右,远远低于正常1000~1500米的高度,使得大气扩散条件变差。三是形成了联防联动的工作局面。
区域的联防联控,有针对性的控制污染源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环境保护部12月22日总结本次红色预警的应对工作,称本次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完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运转更加快速高效。
据专家分析,本次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较本月前两次更广,重污染相关城市先后启动预警响应,各地根据预案要求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说。
21日部分时段,保定、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曾出现AQI达到500的情况。依据多年监测建立起来区域的排放清单,通过模型模拟,可以看到北京市从19日7时红色预警开始,到22日0时,PM2.5下降比例约在20%~25%之间。
近日,受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全国出现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其中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受影响程度较大。与此同时,进入采暖期后,华北地区燃煤污染排放明显升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原煤散烧较为普遍,再加上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区域性污染负荷仍然很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孟凡介绍说。北京、邯郸、廊坊、邢台、新集、德州、衡水等7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天津市将于23日0时升级为红色预警,河北省区域橙色预警,聊城、濮阳等13个城市橙色预警,济宁、焦作、运城等18个城市黄色预警,秦皇岛、太原等5个城市蓝色预警。
截至2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48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天津、邢台、保定、德州、新乡、濮阳等18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此次重污染过程相比于12月初的重污染过程,呈现出湿度较低的特点。
六个城市从自身特点出发,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北京加强机动车控制、天津加强工业排放控制、河北加强工业和燃煤控制,周边省市也启动了高级别的减排措施,有效减缓了污染程度。污染从18号开始,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8号只有保定达到重度污染,两个城市达到严重,而20号以后,有48个城市达到了重度污染以上的水平。
从来源成因分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主要贡献源是燃煤,特别是原煤散烧,20日~21日二次转化过程逐渐加剧,加重了PM2.5的污染。这次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做出了充足的提前量,像北京市提前24小时红色预警,对延缓重污染的速度和强度都有明显的效果。